……其约束力的实现是凭借制度与舆论导向、文化传统和道德规范等保障,需要依靠人们内心的自律和外在社会舆论的监督。

关键词:马克思  唯物史观  法治  实质主义 作者:张盾,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教授(长春130012)。法治因服务于这种社会制度而备受诟病,无论激进左派和保守右派都指出了法治的衰落:哈耶克认为分配正义和实质平等内在地与法治不一致。

湖北宜都:光伏产业带动经济转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的一体化建构,则吸收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财产权和资本主义法律观的深刻批判,引导我国市场经济和法治建设向着以社会正义和人民福祉为最高目的的方向发展,从而使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法哲学思考不再仅仅是一个理论的批判,而且具有了建构性的实践意义。按照康德的教诲,这种应当存在的正义不能以归纳的方式从法律实践的实然事实予以证明,只能以演绎的方式从法律本身的概念中推导出来。作为普遍性,法律对正义的实现意味着它必须为所有所涉之人创设平等。对社会法来说,最私人的法律关系也会被理解为,不仅是(个人)参与其中的私人事务,而且是一个社会的、也就是一个公法的法律事务。马克思早就指出:这里要说明的真正困难之点是:生产关系作为法的关系怎样进入了不平衡的发展。

而这里所谓负有目的的正义,其核心问题是:什么是对公共福祉有益的?拉德布鲁赫提出,一个具有正确内容的法律是全面的法律,它除了具有人们熟知的实证性和规范性之外,还要具有社会性和普遍性:作为社会性,法律对正义的体现就是公共福祉的实现。要言之,帕舒卡尼斯最重要的具体分析有两点: 第一,只有这种法律意义上能够作为商品转让和获取的财产才是最完美的财产。这就要求发挥宪法的根本法作用,确保宪法至上的法制地位,阐明宪法对于国家治理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的重大意义。

要落实这些任务,就必须突出宪法至上的法制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伟大的创造,我们实现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结合,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社会主义与全球化的结合,社会主义与科学技术进步的结合,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的结合,也做到了社会主义与法治的结合。概言之,平等既是建构现代政治共同体的逻辑前提,也是宪法确认的公民地位和公民权利。批判1850年法国总统路易·波拿巴试图修改宪法时,马克思指出了宪法修改必须在合法的基础上进行。

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一百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而且,基于宪法实施和监督宪法实施的主体合一、工作协调,它还将消解合宪性审查的政治制衡功能。

湖北宜都:光伏产业带动经济转型

首先,宪法至上确保国家治理的科学理性和客观性。宪法至上理念落实到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之中,就是必须成功树立宪法权威,形成以宪法权威引导所有政治过程和法治的稳定秩序。所以,无论是洛克,还是卢梭,都假定了一个平等的自然状态,这成为人类走向政治社会的基本前提。我国宪法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逻辑,是政治、经济、社会和法治建设中坚持人民中心地位的有力保障。

这表明我们已经展开了制度程序建构的探索,方向就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内建立一个集中、统一、权威、专业、高效的合宪性审查制度,由隶属于全国人大的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主导合宪性审查工作。我国正在建设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制度体系。习近平法治思想重视宪法法律的作用,从制度层面说明了中国为什么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阐释了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保证。从历史上看,正是在商品经济开始发展之后,近代政治和法治才开始发生变革。

这也是提炼出中国制度优势强大解释力和说服力的基础,也是改革的突破口。习近平指出,法治是国家治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的途径。

湖北宜都:光伏产业带动经济转型

党的历史上有著名的窑洞对。从清末开始,中国推动立宪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

一方面,宪法直接确认了一系列公民基本权利,使之宪法化,成为明确的公开的普遍的宪法权利。这就要求正确认识国家治理的中国特色,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习近平说: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让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稳定下来,也都谈不上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就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这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寄期望于立法者制定一部代表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宪法,便成为当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共识性主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表现在依法治国被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所以,宪法至上确保了市场在经济活动中的真正主导性和决定性地位。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在中国,坚持宪法至上,可以防范我们在政治发展和法治建设过程中出现根本性、颠覆性错误。这个逻辑正是近代以来社会契约学说的结论。

习近平反复强调现行宪法是一部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到本世纪中叶,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当下中国政治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关键就在于确立宪法至上的法制地位,维护宪法的最高权威。相反,制定一部根本法并确立其至上地位,正是近代以来的政治文明成就。其次,宪法至上确保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人民性。他们试图实现宪法体系的封闭性,并借由这种封闭性排斥道德价值的作用,这是很难成功的。

然而,宪法权威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宪法实施机制仍有待完善,宪法监督保障制度尚未有效建立起来。因此,维护宪法权威,实际上就是维护立宪政府的权威,维护政府治理体系的权威。

以宪法为基础,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新概括、新归纳和新总结,进一步深入理解三者有机统一的内涵,阐释三者有机统一的结构,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来说十分重要。其次,宪法至上确保国家治理的组织性与有效性。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

质言之,民主是宪法的本质属性。这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演进逻辑。然而,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比,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公共权力不仅要受到法律约束,还要服从于法所表达的特别是宪法所表达的权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宪法法律和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把制度建设摆到突出位置,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在我国,宪法规定了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作为国家机构原则的民主集中制,决定着我国国家机构在运作时的一元化、集中化倾向。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坚持宪法至上也就找到了确保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人民性的根本制度通道。

从根本上说,近现代法治实现了权力的非人格化结构。其中,一个根本性原则就在于国家治理必须坚持理性,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制度的积极性功能为基础,逐步实现国家现代化。